爱廉说丨李肖龙(南宋/元): 挫折奸萌 抚翼桑梓
千年羊城,文脉绵延;
先贤清风,浸润心田。
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广州市纪委监委在“廉润羊城”系列融媒体宣传中,创新推出《爱廉说》音频专栏,为您讲述广州古今清廉人物故事,让我们一起感悟廉洁之志,涵养清风正气。
“余民望小定,甚于饥渴然。昔何好弄兵,今何知服田。”这是南宋末年进士李肖龙为民请命所作诗歌《便民诗上颜正叔宣慰广东》中的一句名言。李肖龙生于乱世,虽未能位及人臣,但其一生廉洁奉公,以民为本。本期《爱廉说》为大家讲述南宋名臣——李肖龙的清廉故事。
李肖龙,字叔膺,南宋末年广东增城人,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官历赣州司户、代理长乐县事、太令、朝议大夫。李肖龙为官清正严明,在他出任代理长乐县事期间,针对当地治安混乱等现象,惩治不法豪强,设立团保法,组织乡兵,并禁止男女为巫,规理婚姻,兴学课农,使当地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李肖龙勤于学习,知识广博,文章根基深厚,著有《易传》《崔清献言行录》《见闻录》《五教编》等。
李肖龙出生于南宋末年广东增城龟峰铺,其父李光发为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曾任潮州通判,官至通直郎。李肖龙天资聪颖,未及弱冠,就在对经义的理解以及文辞章句的运用方面远远超过同辈人,和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不如他。李光发对此深感欣慰,感叹自己参加了一辈子的科举考试,到了晚年才得以高中,出仕做官。他希望儿子能够加倍努力,以其过人天资,早日光大李家门楣。有了父亲的鼓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李肖龙更加努力发奋地学习,终于不负众望,在咸淳七年(1271年)考中进士,成功步入仕途。
初登仕途,李肖龙被调任赣州司户。司户一职,虽官位不高,但却掌管着一地之户籍赋税、仓务钱粮。南宋末年,内忧外患,兵荒马乱。由于缺少中央政府有力的监管,前几任的赣州司户往往都是夸大朝廷征收的额度或者是以小斗出、大斗入等方式向老百姓课收钱粮,多余的部分则中饱私囊,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李肖龙到任后,一改前任的做法,奉职守法,“一无所受”,没有将自己的富贵建立在百姓的贫苦之上。由于李肖龙恪尽职守,分文不贪,廉洁之名很快传开,连郡守都对李肖龙的洁身自好表示敬佩。
不久,李肖龙改任循州主簿,兼代理长乐(今广东五华)县事。当时长乐县的宗族大姓欺凌那些小姓民众,压榨他们的钱财。一些民众走投无路,只能沦为盗贼,致使当地社会治安混乱。有见及此,李肖龙上任后果断采取了多项措施,对横行乡里的宗族大户进行处罚,同时采取团保之法,组织人力加强巡逻。由此,长乐县无人再敢为盗贼,治安状况大为改善。另外,李肖龙还在当地推行了一系列针对经济社会的改革,如禁止乡民从事巫术等迷信活动、改革婚姻陋习等。
长乐县地处偏僻,农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李肖龙到任后,随即劝课农桑,提高百姓的劳动积极性。作为一名进士出身的知识分子,他深知文化教育对于个人发展乃至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地处丘陵地带的长乐县而言,振兴文教刻不容缓。于是他在长乐县兴办学校,振兴当地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一境安之”,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李肖龙政绩突出,后出任太社司令,官至朝请大夫。
元世祖至元年间,李肖龙回到家乡广东增城出任提学一职,负责管理地方的教育工作。此时,经过宋末元初的连年战乱,增城当地的学宫早就在战火中变得破旧不堪。李肖龙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根本就没有余财用来修缮学宫。当地有一位名为郑聪老的乡民,家境富裕,平时又乐善好施。
李肖龙:郑乡贤,老夫现任本地提学,一心想为父老乡亲们办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看这学宫荒废多年,如不修复重建,可是要断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出路呀!
郑聪老:李大人,此话怎讲?
李肖龙:郑乡贤,吾乃土生土长的增城人,咸淳七年考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我深知读书对于我们偏远之地的青年是何等重要,对于一方兴盛又是何等重要。学宫本就是发展地方文教的地方,如今荒废,着实不利于人才培养。人才匮乏,何谈兴旺?郑乡贤,我知道您一向乐善好施,如能出资修缮学宫,这可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好事情呀!
郑聪老:李大人,我知道您是为增城百姓着想,为当地发展着想。振兴文教,利在千秋!吾等定当鼎力相助!
郑聪老被李肖龙的赤诚所感动,竟然将自己富丽堂皇的大宅院让出来,充当学宫之用,后来又捐资起建一座乡贤祠,供奉古成之等当地的名士先贤,鼓励当地学子向他们的前辈“同乡”学习,努力读书,金榜题名。《增城县志》对郑聪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颇为赞赏,认为其“以匹夫而任当世之责”,为家乡的文教事业的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福泽后世。在李肖龙的倡导和郑聪老的慷慨帮助下,增城当地的学风为之一振。
当时,元朝廷曾多次向增城当地征兵征粮,赋役十分繁重,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此,李肖龙曾上书给当时的广东宣慰使颜正叔,现存一首名为《便民诗上颜正叔宣慰广东》的诗歌,相传就是当时李肖龙为民请命时所作。全文如下:
枯苗一着雨,田畴绿纤纤。
蛰虫一逢春,窟穴声阗阗。
余民望小定,甚于饥渴然。
昔何好弄兵,今何知服田。
急流无住鱼,晴空有飞鸢。
干戈未肯息,百里无人烟。
去年科徭童,剜疮在眼前。
父子不相保,悲泣空自悬。
新官榜往催,观者失市尘。
全活数万众,此恩大如天。
天人生能几,何饮啄皆前。
聚小盈科进,缺月及时圆。
唯求官职高,未必子孙贤。
有意行正道,愿言诗七篇。
这首诗既写出了连年战火以及沉重的赋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又吐露出了百姓迫切希望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望。颜正叔见此诗情真意切,深受感动,遂下令恢复原来的赋税标准,大大减轻增城百姓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