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廉说 | 许应锵:清廉干吏倡维新
千年羊城,文脉绵延;
先贤清风,浸润心田。
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广州市纪委监委在“廉润羊城”系列融媒体宣传中,创新推出《爱廉说》音频专栏,为您讲述广州古今清廉人物故事,让我们一起感悟廉洁之志,涵养清风正气。
“吾忠孝传家,只有心田一片,沃壤千顷何为?”这是晚清廉臣许应锵的一句名言。许应锵出生于著名的广州第一家族高第街许氏家族,有极严的家教,秉承廉洁操守。在目睹社会中兴迹象之下地方官员贪渎、昏庸的情况,他没有同流合污,而是更加耿介自持。本期《爱廉说》为大家讲述清代廉臣——许应锵的清廉故事。
许应锵(1837—1896年),字昌颐,一字少衢。清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曾以知县衔历办湖北、安徽、浙江等地赈捐,历任同知、直隶州知州、道员等官。中法战争期间,在广东帮办团练,清正廉明,明干有为。戊戌变法期间,许应锵曾上万言书,力倡维新。在芦汉铁路兴办时,极力主张运用民资修筑,并四处劝募。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任上。
许应锵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著名的广州第一家族——高第街许氏家族,与许应鑅出生自同一家族,为堂兄弟。今天广州高第街“许地七号”为当年许应锵的出生地及居所。史载许应锵“少聪颖”,又性好整洁,喜作画,所画的山水师法戴进,花鸟则师法蒋廷锡,尤其喜欢阅读“中西有用之书”。
21岁的时候,许应锵得“补县学生”,前往番禺县学念书。27岁的许应锵中举后,便以知县的身份被分发湖北,旋即被调往安徽,后参与主办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赈捐”。
赈捐者,就是赈款,救济难民所用。出生大家族,有极严家教的许应锵秉承廉洁的操守,办理事情妥当,并因此顺利升任同知直隶州知州、知府,道员(正四品),同时获得朝廷的进一步封赏:赏戴花翎,赏加三品顶戴,补实缺后以道员用。在担任地方官员的过程中,许应锵目睹社会中兴迹象之下地方官员贪渎、昏庸的情况,许应锵没有同流合污,相反地,他更加耿介自持。他继承父亲许祥光那种豁达、刚直、勇敢的性格外,更对时局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
光绪初年,许应锵辞职回籍。关于回籍的原因,县志并无详细记载。而推之于清代官员回籍的原因,应该和家族事务有关。许应锵居家长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许应锵对“桑梓公益事宜,尤多所致力”。他作为回籍的官员,参与地方公益,有着良好的声誉。同时遵照父亲制定的“家训”,约束子弟,把家族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家风整肃,口碑载道。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回乡在籍的许应锵因保家卫国需要,被召参与抗法相关公务。父亲许祥光曾在中英《南京条约》之后,领导广州人民进行“阻英人入城互市”的斗争。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立场来看,父亲许祥光无疑彰显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现在,中法战事又将许应锵推到类似场景。法军摧毁左宗棠在福州所建立的马尾船厂后,东南沿海一带,纷纷戒严,准备战事。为加强广东防务,许应锵被召与时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文田在地方帮办团练。在许应锵的积极奔走之下,十天以内就筹集数十万两白银,将其全部缴纳,用以购置枪械,修筑炮台、城墙及训练团勇。虽不在第一线的抗法战场,许应锵却对抗法战事保持高度关注。当闻听老将冯子材率军获得镇南关大捷之讯,许应锵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题冯少保南关大捷图诗》一首。
诗中,许应锵将冯子材比作东汉平定西南的伏波将军马援,表达作者对战事胜利、国家安宁的强烈期盼。
在办理团练过程中,许应锵除了表现出干练的办事能力外,也一如既往地保持他在皖苏浙等地办理赈捐时候的清廉耿介作风。
有一次,一位香山(今广东中山)富商企图将沙田围筑起来据为己有。希望得到许应锵的首肯和支持。
香山富贾:大人,吾欲将这千亩沙田围筑开发耕作,望大人襄助。
许应锵:沙田肥沃,虽说是无主之地,但你要是全部围筑据为己有,岂不抢夺了周边县份农民之利?
香山富贾:大人,倘若此事得成,吾愿将所得之半,悉数奉于您。
许应锵:吾家以忠孝为训,心田一片,已足矣。沃壤千顷,又有何用?
许应锵表示,自己以“忠孝”二字传家,有一片干净的心田就足够了,要这千顷肥田做什么?以此一口回绝富商的要求。
又有广东一水涉(即码头)年收入非常高。管理人员贪赃枉法,对缴纳给官府的税款多有染指。此事被告至官府,许应锵奉令办理此案。管理码头的主事者星夜兼程,给许应锵送来白银3000两,希望在审理过程中能够放他一马。许应锵不动声色,依然秉公办理此案,将主事者绳之于法。至于主事者所送来的银两,他全部充公作广州开办自来水的费用。
戊戌变法期间,朝廷锐意进取,准备维新,故开放言路,要求各省官员百姓上书谈论政事。维新变革,正是许应锵内心之所愿。由于常年在基层任职,他对中国的积弊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同时,喜读西方“有用之书”的许应锵,对西方实务有颇多了解。在胶州湾被德国强行租借,举国士子纷纷上书之际,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许应锵再也按捺不住,把内心积累已久的对时政的看法和改革意见表达出来。他向光绪皇帝上了一封万言书,痛陈时弊。许应锵的举动和言论得到当时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的称许和赞赏,并将许应锵的上书交由军机大臣呈送光绪皇帝。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䜣观后,颇感赞同,上奏光绪帝,终至光绪皇帝下令诏见许应锵。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开办芦汉铁路。晚清时期,随洋务运动开展,铁路事业成为我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为同时期近代工矿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交通运输保障。然而,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铁路修筑大多由洋商参股,以求有利可图,芦汉铁路也不例外,洋商纷纷要求入股承办。许应锵认为,洋股参与中国筑路,有丧失主权之嫌,因而力主“不入洋股”,在官府无法全部应付资金的情况下,力图自筹,提议吸引侨资修筑铁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赞同许应锵的提议,上折道:“道员许应锵等分办地段,准其自行承认,毋稍掣肘。” 于是,光绪帝授权许应锵办理芦汉铁路,筹集资金。然而,芦汉铁路需要款项至少三四千万,四年后方可完工,再逾三五年后方能获利。许应锵认为,“华商独善其身,莫肯舍近图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内有实力的资本家乏善可陈,海外华商虽不乏有实力者,但对国内铁路修筑的前景又大多心怀顾虑,因而举步不前。为力求芦汉铁路得以商办,免入洋商之手,以求保护铁路利权,许应锵马不停蹄,南下广东劝募,希望能够说服侨商当机立断,投资筑路。无奈这时的许应锵年老体衰,竟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
音频内容改编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
《爱廉说》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委指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制作的一档反腐倡廉音频融媒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