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廉说丨朱执信:严明审计肃纲纪
千年羊城,文脉绵延;
先贤清风,浸润心田。
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广州市纪委监委在“廉润羊城”系列融媒体宣传中,创新推出《爱廉说》音频专栏,为您讲述广州古今清廉人物故事,让我们一起感悟廉洁之志,涵养清风正气。
“自为墙垣而自逾之,奚能责人?”这是民主革命家朱执信的一句名言。朱执信出生书香之家,文理皆通;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并投身革命;宣统年间,在担任广东省核计院院长职务时,审计严明,纲纪肃然。本期《爱廉说》为大家讲述朱执信的清廉故事。
朱执信(1885—1920年),原名大符,字执信,号秋谷,原籍浙江省绍兴府萧山县。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生于广州。
朱执信出生于广州一书香之家。父亲朱启连,曾任广东臬司陈宝箴和巡抚马丕瑶的幕友,精通诗词书法,性情狷介,不随波逐流,颇有儒者风范。母亲汪若昭,亦出身名家,诗词皆通。朱执信自幼在家庭熏养之下喜欢读书,几年间便读完《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古籍,熟悉众多古代诗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请广州宿儒章奏篪给他上课,不料授课不久,章奏篪便提出辞职。朱执信的父亲询问先生辞职的原因,章奏篪直言:“朱大符嵌寄磊落,昂昂若千里驹,闻一知十,无所留滞,而文思潮涌,下笔千言,议论雄放处,虽老师宿儒,亦所不逮,其才非吾力能胜任,何敢素餐以误人子弟哉!”原来,由于执信聪颖过人,已有极佳的诗文功底,先生自知无力而自动请辞。后执信师从广州有名的秀才沈孝芬,奠定下很好的旧学功底。晚清之际,西方新学涌入,朱执信对传入中国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兴趣极浓,十几岁已读《原富》《天演论》《民约论》等书。后来,他又随舅父学习数学,三角、几何、微积分等,无不精通,对我国古代的历算也造诣很深。从知识结构来看,朱执信是近代历史上少见的文理皆通的人物。
不幸的是,执信十五岁那年,父母均染重病,执信在床前日夜侍奉,父亲终不敌病魔而去,母亲亦在三年后染白喉症而辞世。兄弟姐妹六人不得不寄居母舅汪莘伯家。父亲一生清廉,去世后仅留诗稿图书若干,并无财物,执信却懂得感念于父亲清廉耿介的个性与精神。一次,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写道:“先人初无他贻,惟此耿介之性,实赋诸我。倘腼颜苟活,岂不有忝于祖。”
清末之际,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迅速崛起,国内兴起留学日本的潮流。光绪三十年(1904年),朱执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日本资格,后赴东京攻读法政与经济。弟弟朱秩如回忆,哥哥执信在日本留学期间,如饥似渴,大量购买书籍阅读。虽有约六百元的官费供他生活,但购买的书籍已占几百元,只得每天以白饭腌菜度日。执信居住的旅馆,也十分简陋,几乎没有家具,仅仅只有三张席子。弟弟感叹:“其苦行节俭,诚有非他人所能为者。”
朱执信受三民主义思想影响,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加入中国同盟会。朱执信经常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发表政论文章,宣传革命思想,驳斥同在日本的立宪派的立宪主张。如在他的《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一文中,朱执信道:“能立宪者惟我汉人。汉人欲立宪,则必革命。彼满洲即欲立宪,亦非其所能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朱执信自日本毕业后回国,任教于广东政法学堂和两广方言学堂,授西洋史,暗中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经常深入到广州附近民军当中,不遗余力暗中发动。弟弟朱秩如回忆,他“与同志聚商,常至五鼓而后归家,狂风怒号,冷雨浸骨之夜,家人尽睡,老仆妇独静坐而待”。在家里的时候,“亦夜辄同志密议,五鼓始息”,朱执信几乎是夜以继日地从事极其艰苦而又危险的革命活动。革命派在广州发动多次起义,朱执信大多参与。宣统三年(1911年),在黄兴的筹备下,革命党于3月29日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朱执信先是协助黄兴在广州挑选敢死队成员,后再亲自参与起义。他在起义中身负重伤,幸得躲入附近林云陔族人私塾暂避,才未牺牲。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广东宣布独立,局面为之一变。时任广东都督胡汉民先任朱执信为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后胡汉民为理顺财政系统,调任朱执信为广东省核计院院长,以平衡收支、整理财政。
核计院的审计工作极其细致烦琐,朱执信不辞辛劳,各个机关每个月的决算清册,他都一定亲自参与审核。对顶头上司,即便是时任广东副都督陈炯明所部陆军各部队的开支,也一定严格审查,丝毫不讲情面。
有一次,稽核陈炯明军队账目时,朱执信查清账目之后,核对陈炯明部队的军旗,发现竟有出入,他当面质问陈炯明。
朱执信:陈将军,你军中的军旗数量为何比登记在册的少呢?
陈炯明:区区军旗,少一面,多一面,又有何妨!何必为这区区小事斤斤计较呢?
朱执信:陈将军,你既立下规矩如同墙垣,却又自行逾越,如何能够责怪他人不遵守呢?
陈炯明无言以对,气不打一处来。还有一次,朱执信在审查账目的过程中发现都督府一个姓钟的教育司长在用公款修缮衙署门面时用款过多,朱执信以超出预算为理由,驳回他的报销清单。
在担任都督府总参议和核计院院长期间,朱执信常因工作过于忙碌而缺少睡眠,有时候一天休息不过一两个小时。累了,和衣直接在办公室中休息睡觉,醒来又继续开始工作。胡汉民在他的自传中回忆朱执信工作辛劳的情形时道:“执信居中助余规划一切……日接电话,至耳为之肿,其劳可知。”由于工作繁重,朱执信工作地点虽离家不远,但他长期住在都督府内简陋的小房子里,经常两三个月才回家探望一次妻女。每月工资近五百元,朱执信给家里的家用却从不超过一百元,其他的,他都拿去作为资助他人的紧急之用。
朱执信主持核计院时,广东财政井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廉洁面貌。正如胡汉民所说:“有他在那里,审计全省的出纳,弄得各机关都不敢乱来,全省的纲纪,就此肃然。”
1913年,宋教仁一案爆发后,孙中山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革命派在国内大受打击,胡汉民、朱执信等纷纷避走日本。后朱执信回粤策划征讨袁世凯亲信广东都督龙济光的战争,不成。朱执信再返日本,随即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7月,朱执信随孙中山参加联合桂系军阀陆荣廷和唐继尧的“护法运动”,终因“志趣不同”而归于失败。1918年5月,朱执信随孙中山离粤赴沪,此后两年间,一直在孙中山左右筹划革命事宜,同时编辑《建设杂志》、译述苏联革命书刊,及协助孙中山撰写革命理论著作等。
1920年夏,陈炯明在孙中山督促下率粤军回师广州驱逐桂系军阀。8月,朱执信奉孙中山令前往广东策反。9月,为协调丘渭南部和邓钧部的矛盾,朱执信亲临虎门现场,不料双方突发冲突,朱执信被乱枪击中,当场牺牲。这一年,朱执信仅36岁。
朱执信去世后,初葬于广州东沙马路之驷马岗,即今广州先烈路。后海外华侨捐资在广州建立执信学校,以作纪念,朱执信遗骨迁葬于广州执信学校内。
闻朱执信死讯,孙中山甚为痛心,“执信乃革命中圣人”,“执信牺牲,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陈独秀为朱执信牺牲作挽联云:“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胡汉民评价朱执信:“先生做事与众不同,不居名,不居功,暗中做着一个很大的运动的中心人物。”
朱执信一生著述甚多,宣传革命思想的政论文章广泛载于海内外华人报刊杂志之中。此外,朱执信也留下不少旧体诗文,且曾自评其诗为“清而薄似僧厨之粥,挺而弱似盆山之竹,黝而削如赢夫之羊,莹而确如赋宅之玉”。1909年秋,同盟会会员汪兆铭、黄复生、喻培伦等北上谋刺摄政王载沣,朱执信曾作决绝词相送,表达了他在恶浊如流的乱世,也要以生命捍卫自己高尚节操的意志和决心。其词行文雅洁,更显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纯洁、高贵的品格。
音频内容改编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
《爱廉说》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委指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制作的一档反腐倡廉音频融媒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