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展登革热防治能力业务培训
为切实做好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对登革热应急预防诊断及防控能力,10月8日,由门诊部牵头组织开展了一场登革热防治培训。培训由急诊科负责人吴仁杰主任担任授课专家。
吴仁杰主任对登革热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专业角度剖析了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指导。鲍建敏主任强调要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确保登革热疫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门诊在首诊环节中要切实履行职责,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处置。
此次培训涵盖了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易感人群以及预防措施等内容。在个人防护方面,提倡医护人员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外出等;在环境治理方面,要做好清除积水、翻盆倒罐、加挂蚊帐、
使用窗纱等,以减少蚊虫孳生、叮咬。
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考核,合格率为100%。通过此次培训,医护人员们对登革热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疫情防控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为今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登革热及其防控指南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每年的5月到11月是流行季,8月到10月达到高峰。潜伏期1—14天,多数为5—9天,全人群普遍易感。
为什么大家谈“蚊”色变?因为今年全球登革热疫情严峻,多国出现登革热疫情。可千万不要以为登革热与你无关,10月以来我市登革热疫情已进入高峰期,海珠区登革热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大,现有一份防控指南,请您仔细阅读!
一、得了登革热有什么表现?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热+三红+三痛+皮疹+出血:
1.突发高热
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2.“三痛、三红”
头痛、眼眶痛(感觉眼睛冒火)、全身肌肉骨关节痛(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3. 皮疹
发病第3-6天时,有的患者会在面部、四肢出现皮疹,发痒,不掉皮, 3~4天后消退。
4.出血表现
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表现。
二、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国庆假期外出旅游,如果从发生登革热疫情的高风险区域返回后建议开展自我健康监测,如两周内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骨关节酸痛、皮疹等登革热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游史。
三、做好防蚊灭蚊
1.建议家居使用纱门纱窗,避免花蚊入室。睡觉时悬挂蚊帐,避免花蚊叮咬。
2.使用蚊香、灭蚊片、电蚊液、电蚊拍和杀虫喷雾等杀灭室内花蚊。
3、清理家居室内外积水,清理花盆托盆积水,废弃塑料容器积水。水生植物盆栽定期换水,并刷洗植物根茎,避免蚊卵孳生。
4.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在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上使用驱蚊液等。
四、温馨小Tips
注意!登革热VS流行性感冒,拥有很多共同症状,一样都会引起发热和肌肉酸痛,很容易被人忽视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如果2周内有登革热疫区旅行史,或自己活动的城市有确诊病例,再加上上述症状,则很有可能得的不是普通感冒或流感了。
目前登革热无特效疫苗,无治疗特效药物。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
感染后,需病程满五天且退烧满24h才过隔离期,未过隔离期患者务必落实好居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