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
佛山市卫生健康局最新通报:近日,佛山市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这是我国自201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由境外输入引发。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医院作为患者集中的场所,我们要如何做好防控呢?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
典型症状( 潜伏期 1~12天,通常3-7 天)
发热:急起高热,体温可达 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病毒血症期(感染期)持续5天;
关节疼痛:伴发热同时出现,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
皮疹:发病后 2~5天,多见于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数天后消退。
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
二、基孔肯雅病毒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3天后,再叮咬人时,可被叮咬者感染。
白纹伊蚊(左)和埃及伊蚊(右)
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白纹伊蚊为我省优势蚊种。
健康人被携带病毒蚊子叮咬感染
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在宫内,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
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间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或触摸传播。
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何不同?
相同点
1.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2.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
区别
1.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2.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
四、医院内如何防控?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地,做到“清、翻、封、填、疏、药”,不建议养殖水生植物,大型水缸、水池等水体建议放养食蚊鱼类;
病房内安装纱窗纱门,若发现有蚊子,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电蚊拍等进行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