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你们封杀我,我不干了”
近日,某女明星在微博发长文控诉公司,并晒出之前的重度焦虑和抑郁测评报告。
抑郁症大家都很常见,近年很多明星甚至普通人都会表示自己有抑郁症,不过这个报告当中还有一个大家不熟悉的名词:分离转换性障碍,他们究竟是什么呢?跟着我们的文章往下看吧。
抑郁症其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根据DSM-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的诊断标准:
1、情感和兴趣的明显持续下降,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出现,持续至少2周。
2、在相同的2周内至少有五项或五项以上以下症状出现,并且至少包括(1)和(2)两项:
(1)情绪低落,大部分时间如此。
(2)明显的兴趣或愉悦感丧失。
(3)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或食欲显著增加或减少。
(4)失眠或过度睡眠。
(5)躯体动作明显减缓或激动。
(6)疲劳或体力丧失。
(7)价值感降低或自罪感。
(8)思维或集中注意困难,或犹豫不决。
(9)反复出现的死亡观念,或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等。
3、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物质/药物使用或其他医学条件。
所以偶尔出现一些相应的情况,不代表抑郁症,所有抑郁症的诊断必须经过专业精神科医生的诊断。精神科的诊断也不是只靠量表来进行,面诊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分离转换性障碍又是什么呢?如果小编告诉你,分离转换性障碍又有一个名字叫“癔症”呢?顾名思义,分离转换性障碍就是躯体等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动作,且这些动作不符合日常状态和所处的文化认知。
其核心症状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为肢体瘫痪、步态异常、震颤、抽搐或失用(如无法完成特定动作),但神经系统检查无损伤依据,症状与已知解剖或生理机制不符。
2.感觉功能异常
包括失明、失聪、皮肤麻木或感觉缺失,但感官器官及神经通路检查正常,例如失明者仍能避开障碍物。
3.分离症状出现记忆丧失(如选择性遗忘)、身份混乱或“出体体验”(感觉自我与身体分离),症状通常突然发生且与应激事件相关。
核心评判标准(参照DSM-V)如下:
1.至少存在一种运动或感觉症状,且症状导致生活功能受损。
2.症状无法用医学或其他精神障碍解释,且不符合特定文化认可的表现形式。
3.症状并非故意伪装或人为诱导(如催眠或药物影响)。
4.病程标准:急性发作可持续数周,慢性症状可能持续数年,且症状可能随环境变化波动。
剧烈的心理痛苦,真的会让身体“崩溃”。这不是“装病”,也不是“想太多”,而是医学上明确的“躯体化症状”——当情绪风暴过于猛烈,大脑无法承受时,它就会将无形的心理创伤,转化成有形的身体警报。
想象一下,就像电路过载会跳闸、冒烟一样,我们的神经系统在长期高压、焦虑、抑郁的冲击下,也会“短路”,于是那些无处安放的痛苦,便以千奇百怪的生理症状爆发出来:可能是突然说不出话(失语)、肢体动弹不得(瘫痪)、持续的头晕目眩、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剧烈头痛或全身游走性疼痛、难以忍受的皮肤蚁爬感或针扎感、莫名的恶心呕吐、甚至像赵露思那样极端的体重骤降。
背后的机制涉及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如长期应激导致HPA轴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以及大脑处理疼痛和感觉信号区域的异常激活。理解躯体化,就是理解心理与身体密不可分的联结。它不是软弱,而是身心在超负荷下的悲鸣。 对于无数经历着类似隐形痛苦的人,及时的、专业的心理干预才是打开这身心枷锁的关键钥匙——承认身体疼痛背后的情绪根源,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