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目实施情况
四、项目实施情况
根据医院实际,医院社工服务工作主要是采用“外部社工专业团队+内部专职社工队伍”联合发展的模式。内外联合模式不仅引入了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方法,而且带动了医院内部社工的成长,较好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发展。主要做法是:立足“五个强化”、全面做好“五个确保”: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相关科室领导为组员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专门成立了社工科,配备了科长、副科长。及时调整了4间近200平方米的办公房作为社工办公及活动用房。先后投入5万多元为社工添置了液晶电脑、激光打印机、数码相机、沙发等一大批办公设备、活动用品。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和省民政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以来,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副省长李容根,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社工司司长孙建春,副司长柳拯、甄炳亮,省民政厅厅长刘洪、巡视员叶秀仁、副厅长饶美奕等领导先后到医院视察并指导工作,对医院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具体要求。
(二)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社工服务规范有序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工服务工作的管理,医院专门成立了社工科,设置了四个社工岗位,并配备了科长、副科长。目前社工科工作人员共7名,其中科长、副科长各1名,专职前线社工3名,行政督导和专业督导各1名。在社工科和专业督导的带领下,专职社工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社工服务工作。在广州启创和广州博雅等社工机构的指导下,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社工规章制度,如《社工科工作职责》、《社工科科长职责》、《社工科副科长工作职责》、《个案管理制度》、《社工部督导制度》等等。
(三)强化服务意识,确保社工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做细个案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社工在进驻医院开展工作以后,立即熟悉并整理资料,与荣军科相关人员了解荣军的个人基本信息、受伤情况及后遗症、入院后的医疗护理状况、在院的适应情况以及特别事件、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情况,对每个荣军专门建立一个个案文件夹对其进行详细记录。
1.定期深入病房探视。社工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休养荣军,因此社工将长期稳定的病房探视作为发现荣军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三位专业社工每天每人探视不少于2人,另外有一名社工及一名专职动漫辅导人员长期居住医院。通过病房探视,社工在与荣军相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需求,了解其问题及需求的深层次心理因素,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关系。
2.及时处理各种个案。社工通过接触和评估后,经过充分的讨论,根据目前荣军的具体情况将荣军分为几个类别,形成了《个案进度安排表》,有序的开展个案工作。社工通过与荣军坦诚沟通中发现问题、医护人员转介、荣军求助等渠道进行接案。
3.建立完善个案档案。社工对每一个荣军均建立档案,制定一套表格规范工作程序,包括:《荣军信息卡》、《面谈记录表》、《个案报告》等。
二是循序渐进开展各种小组活动,促进荣军身心健康。根据荣军特长和爱好,社工制定了一系列的小组活动计划,极大地丰富了荣军的生活,提升荣军自我效能感,挖掘荣军的潜力,激励荣军勇于面对和挑战自我。目前正在开展了网络动漫小组、绘画兴趣小组、“摄影发烧友”小组、助人助己双赢小组、投资理财小组、丝网花制作小组等10个小组计划,已开展50节,服务人数达310人次。如网络动漫小组,荣军从最基本认识操作工具起步,到能掌握工具制作图片,再到运用工具使用自己画的图片“动起来”和制作加工自己的QQ表情,荣军从中体验到动漫所带来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荣军重新学会了“学习”的本领,从单调的休养生活到培养出坚持学习和成长的习惯。
三是加强荣军与社区志愿者融合,不断提升荣军休养生活质量。荣军长期在医院休养,由于身体条件限制,自己主动外出接触社会机会相对较少,社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荣军的生活。
1.手拉手爱心传递计划。由社工科发起活动,医院17个科室分别志1-2个荣军结成了对子。通过建立这一桥梁,荣军和科室的来往变得更加密切,团结互助的友好气氛洋溢在荣军病房。各科室人员主动到病房探访或组织相关慰问走访活动,为荣军过生日、与荣军共同外出参观花城广场等等,真正促进形成“人人关心荣军、人人爱护荣军、人人帮助荣军”的良好氛围。
2.院内社区融合活动。为丰富荣军生活,营造“荣军是一家”的温馨生活氛围,促进荣军间、荣军与医院员工间的和谐融洽关系,社工分别组织了“迎亚运棋牌乐”、“情系荣军中秋晚会”、“圣诞老人敲门送礼”、“元旦联欢会”等活动。社工在整个活动中作为资源协调者和整合者、支持者,达成荣军为自我服务的目的。
3.院外社区融合活动。社工联系周边社区志愿者,充分运用医院内部志愿者和机构关联单位的人力资源,举办了一系列的院外社区融入活动,包括 “江南新苑老人小乐队送歌活动”、“珠江夜游”、“亚残运会比赛观看”、“莲花山秋游”、“参观陈家祠”、“花城广场采风”、“参观博雅动漫基地”等等活动。
(四)强化学习培训,确保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专业督导基本每周保证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为社工提供专业的指导。医院专门出台了激励措施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对考试全部通过(合格)的,分别给予初级600元、中级800元的奖励;对通过单科的,每门给予100元奖励。近三年来,医院报考人数累计达130人(2009年35人,2010年63人,2011年32人)。为广泛宣传社工理念和知识,帮助广大工作人员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医院先后组织了6次社工大讲堂活动,专门邀请社工院校专家教授以及香港专业督导进行上课。在社工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医院与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确定医院作为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五)强化服务创新,确保荣军服务新模式取得实效
一是创新残疾荣军“全人正常化”活动模式,促进了荣军较好地回归社会。为满足休养荣军的需求,社工设计开展了不同群体的不同小组项目,包括“荣军义务工作领袖培训”﹑“助人助已”、 “艺术创作”、“创业计划”、“丝网花制作小组”等项目。这些专题小组、项目及活动丰富和拓阔了荣军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促进了荣军逐步树立积极的生活及康复意识;在此基础上,社工努力帮助荣军挖掘自身的潜能,鼓励及协助荣军突破障碍重新上岗位工作,以服务者的角色为院内病患者服务,增强了与外界的接触和互动,搭建发挥其自我价值的平台,促进荣军“全人正常化”、良性回归社会的发展。
二是创新“助人助己”双赢计划活动模式,促进了重残荣军与青年义工的互动提高。“助人助己”双赢计划项目由开始在一个年轻高位截瘫的荣军身上尝试的成功,到目前已扩展到高龄及高位截瘫的荣军与年轻义工结成对子。社工通过不断深化助人助己的效果,一方面教授义工更多的服务能力,尽量让他们在其中协助舒缓荣军情绪,增强荣军自我肯定;另一方面,也将义工从荣军那里得到的帮助及带来的改变反馈给荣军,增强荣军的效能感和自尊,促使其更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到“助人助己”双赢计划计划中。
三是创新社工跨专业合作活动模式,营造了医院良好社工服务与合作氛围。目前社工同事每天参加医护人员工作早会;同时已建立了每半个月一次的与荣军科的医生、护士以及科室人员一起开展的个案讨论会;建立了每两个月一次的双月评估沟通会。通过这些会议,有效地促进了社工了解不同专业对荣军状况的评估及介入意见,促进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