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目计划
三、项目计划
围绕试点服务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自2009年6月开始,每年度完成阶段性目标,阶梯式发展,逐步推进社工服务工作。
第一年度(2009.6-2010.8):探索与建立阶段
1.促进荣军对伤残的接受与适应,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进荣军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增强自我效能感;协助荣军有更多的社会交往,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有需要时协助荣军的家属增强对荣军的支持。
2.舒缓荣军科的医护人员因看护荣军带来的压力;增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情绪支援。
3.加强对荣军科内部社工的培训和督导;促进荣军康复社工运作体系和制度的建立。
第二年度(2010.9-2011.8):提升与完善阶段
1.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荣军失去的机体和社会的功能,增强其生活信心,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潜能,帮助他们进入基本正常的社会生活。
2.创造“社区化”生活环境。在医院“类社区”整体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局部“家庭式”环境,降低“院舍”的强化、刺激、暗示作用。
3.创造“社区”自治模式。物色和培养荣军带头人,组成一些小组,在事务管理、文体活动、文化学习、互助合作等方面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模式。
4.初步设立以计算机应用、网络操作与管理、计算机艺术设计为手段的工作岗位,创建局部工作环境;鼓励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试创业。
5.帮助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建立以在职人士(非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联系相关团体、社区居民与组织,创建网络平台等手段,力争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
第三年度(2011.9-至今):巩固、开拓与提升研究阶段
(一)荣军服务
1.增能和助人自助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鼓励荣军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和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失去的机体和社会的功能,塑造自我形象,提高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注重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潜能,帮助他们进入基本正常的社会生活,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理念。
2.探索医院“社区化”和荣军“家庭式”环境。在荣军休养管理模式转变和医院“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社区和高校学生的资源,进一步创造医院“社区化”环境。另外,促进荣军之间、荣军和荣军科医务人员之间的互助,住房环境的改变,使荣军得到更多“家庭式”的温馨。
3.荣军骨干的培养。注重培养荣军骨干,形成荣军互助小组,在事务管理、文体活动、文化学习、互助合作等方面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模式。
4.继续以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艺术设计为手段的职业康复,鼓励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试创业;积极开发医院内部岗位,通过赋予一定工作服务提高荣军的精神面貌。
5.挖掘荣军真正的需求,提供个别化的个案服务,使荣军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挖掘荣军潜力,开发合适工作岗位,满足荣军重新上岗工作要求。
6.帮助利用和强化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强化周边单位、社区、高校的志愿者,形成荣军和志愿者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支持网络的紧密程度。
7.从生活、工作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医院员工资源,丰富和完善荣军义工服务队伍,促进医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临床科室病患者医务社工服务
1.深入2个以上临床科室开展专业医务社工服务。主要任务是协助临床科室解决病人情绪及心理问题,协助处理和化解医疗纠纷和各种医疗服务社会问题,促进科室医疗服务健康发展。
2.根据临床病人需要,社工制订合理的服务计划,通过一系列的个案和小组活动,促进病人身体康复和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
3、融合病区及院内外各种资源,倡导和营造良好服务氛围,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必要的专业服务。
(三)推动医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医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使荣军医院社工成为广东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的排头兵。
(四)研究工作
总结荣军社会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嵌入式”服务模式和“服务机构专业社工 + 医院专职社工 + 医院具社工资格医护人员 + 医院医护人员义工 + 院外义工”多方联动模式,促进医院自身专业社工队伍的成长和进步,使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全院得到全面普及。积极总结和研究社会工作实务,探索优抚社会工作理论和服务模式的形成。